河南的历史悠久,其中的地名也千奇百怪,很多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可以说是网络歌曲的《生僻字》,今天就来说说河南省永城市管辖的一个镇——酂阳(CuóYáng)。
酂阳镇是位于永城市西部的小镇,因隋唐大运河而成集镇。这里的交通便利,公路呈现“十”字型贯穿全县,并且土地肥沃,现在是豫东最大的食用菌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在周代的时候“酂”是一种地方组织的一种,有着“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的说法,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家人就是酂。在北宋日本僧人的大运河游记中写道,酂阳有两座运河桥,两桥相距三百余米,其中的店铺林立,由此可见这里的历史至少有千年历史。
酂阳曾经有座酂阳塔,虽然已经倒掉了,但是从留下的砖头来看,应该是在北宋年间,与永城的崇法寺的建造时间应该很接近,但是在对这座酂阳塔进行勘探考古的资料显示,并没有发现地窖,只有腐朽的骨骼,这与宋代建塔的常理所不符。
酂阳塔地宫应与崇法寺塔相同,但并没有找到地宫,因此成为难解之谜。酂阳塔是永城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然消逝在岁月的深处,但也彰显了永城厚重而辉煌的历史。
酂阳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名字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样也有着民间艺术的腰鼓,在-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评选中酂阳镇就榜上有名,还被誉为河南省腰鼓之乡。
酂阳的腰鼓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砀山的民间艺术家带入这里的,经过百年的历史,打腰鼓已经成为酂阳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在酂阳的老百姓上至八十的耄耋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小孩,都能展示打腰鼓的技术。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节,这里的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打腰鼓交流技艺,乡亲邻里因打腰鼓相识结缘,一派尊老爱幼和睦的景象。
小编也亲自尝试了一把打腰鼓,这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一个体力活,在打完一阵没有节奏的乱鼓之后,也是累得气喘吁吁,并不是小编我虚,而是它真的很累人。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试一下,留言评论分享你身边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