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不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中的澄城老社火 [复制链接]

1#
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csjkc.com/m/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地风俗不同。在家乡陕西澄城,“十五闹社火”这个祭神奉天、消灾祈福的民俗特别受重视,是正月里的大事儿,各村出人出力积极筹备。如今社火多为“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舞狮”等保留节目,像“扶老杆”“血社火”“上刀山”等惊险项目已渐淡出,很难看到了。说起来还是儿时“过年”最让人期盼,那时的社火粗犷刺激,更贴近“祭神祈福”的原始意义。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春节依然取消聚众团体活动,此刻我坐于西安,思绪飘向遥远的儿时记忆,那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化作乡愁,系着旧时岁月和亲人慈祥。

澄城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属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接壤的台塬地带,境内既有宽阔的平原地貌,又有沟壑纵横交错的台塬地带,其沟如劈如裂,土梁荒卯迎着风也存不住水。尽管如此,考古发现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活于此,并于春秋时代成就了一个“钟鸣鼎食”的雅致中国。“天子九鼎”,极言其贵。在澄城刘家洼大墓出土七鼎、十石磬,可见墓主人身份之尊贵。在那个青铜和神的世界里,统治者通过“庄严的虔诚”和“通于天”的能量加持营造出不容撼动的神秘尊荣,以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精神统治。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风高缺水的高原地貌确实考验先民生存能力,从而更促发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也就不难理解这里“闹社火”的民俗何以如此庄重、神秘甚至曾有一丝酷烈余味。

对小孩来说,正月十五比大年初一有趣多了。儿时,十五一早就攀着窗等社火来,心里又喜又怕,喜的是热闹要来了,却又怕那震天动地的“三眼冲”。“三眼冲”是焊接在手柄上的三根钢管,塞上火药点燃引信后发出人神共畏的爆炸声,大地为之颤抖,窗玻璃震的咣咣乱响,很是吓人。“三眼冲”一响敬告人鬼避让,随后锣鼓喧天,一位穿红挂绿的“能人”手持花棍腾挪跳跃而来。这位“能人”是整个社火队伍的大指挥,敲锣的、打鼓的、扭秧歌跑旱船的,整个社火队伍的鼓乐节奏、队形变化、行进速度等都要依“能人”的舞步和花棍指点调而变化。

扭秧歌的、打花棍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都过去后是一部部喜闻乐见的经典戏装。我们挤在人群中,听旁边懂行的人点评。戏迷们一看扮相就知道出自哪部戏、扮的是谁。社火上最迷人的要数那些银盔银枪的“银袍小将”了,他们扮相俊美,颇有些玉树临风的味道,可我从来分不清哪个是“赵云”哪个是“周瑜”。由“高跷达人”扮成孙悟空或者其他伶俐人物儿,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手里甩着长鞭奔跑在人群中以逗乐或维持秩序,最后是诙谐逗弄的“社火尾(yi)子”,和嬉戏玩乐的大头娃娃搞笑逗乐。

拘谨的庄户人被锣鼓社火逗弄的奔放热络。记忆中,随着人们的惊呼喝彩,一群闹社火的精壮小伙抬着粗壮巨竿奔袭而来,他们奔跑着吆喝着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把巨竿飞速竖起。只见几根粗长的缆绳系在竿顶,绳上绑着五颜六色的布头、小彩旗、娃娃衣服和格式铃铛等,铃铛随着步伐叮当作响,绳上的物件在空中颤抖,在人们的惊叹声中,才发现高高的竿顶还绑着一个两三岁大的娃娃,让人不禁为娃娃的安全捏一把汗,这便是社火的高潮“抬耀杆”,因危险性大,后来由布娃娃替代了。一对对社火走过去了,人们前后簇拥跟着社火队伍跑,这些社火队是一早敲敲打打从各村出发的,他们先汇集到乡里,再集合一路锣鼓喧天的汇集到镇上,经过比拼筛选出的优胜社火队将上县城进行表演,红红火火的社火要闹上几天。

小孩兜里最后一点压岁钱不舍得花,攒着“赶社火”时买好吃的。社火过后,集镇上各样小吃都出摊了,有热腾腾的酥皮油糕、软糯糯的蜜枣晋糕、酸辣爽口的凉粉、热乎乎的鸡蛋醪糟,还有插在竹签上切成薄三角的“绿豆黄”。卖兔儿爷、琉璃嘣嘣和捏面人的商贩也扛着货架在人流中售卖,我和妹妹戴着有牛角角的绒帽子,捏着毛毛钱买来两只酱黄色的琉璃嘣嘣,小心捧着却不敢吹的模样至今仍让人捧腹。“琉璃嘣嘣”是脆弱的玩具,它细长的颈连着平底滴露形小瓶,含着细颈轻吹,气流带动小瓶发出“咯嘣”声以娱乐,稍不小心就吹破了,故而家乡劝人莫说大话时会说“别把琉璃嘣嘣吹破喽”。

琉璃嘣嘣只在记忆中,这些年再没见过。留在记忆里再没见过的还有让人害怕的“血社火”和“上刀山”。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目睹过“血社火”,在一辆由许多马拉动的“皮轱辘”上,人们扮出一些狰狞扮相和恐怖场景,有血脸红头发的,有长舌头耷拉在嘴边的,当看到一个人被开膛破肚,花花绿绿的肠子挂在外面时我吓哭了,奶奶不停安慰:“我娃不怕,那都是假的,是猪舌猪肉猪肠子。”我想不通为啥玩得好好的,要冒出这么一车怪物,再也不要看到血社火了。长大后知道了“恶以戒世”的道理,才明白血社火的苦心。

在柱子和缆绳支起框架,一挂绳梯自上而下,把把铡刀闪着寒光大绑在绳上供人攀爬,武师腰系红绸,亮一趟拳脚后将手里的厚木板轮向绳梯上的铡刀,木板应声碎裂,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光着脚板踩着刀刃爬上绳梯,并在上面做惊险表演。“上刀山”也是儿时不敢看的社火内容,真为他们的脚丫子担心,这种表演如今也很难看到了。

离县城十里的郑家村,村民不但玩社火,还有一个绝技“扶老杆”。“扶老杆”是一项古老的祭风神仪式。老杆用结实的木椽子三根一组捆在一起连成一根粗壮巨竿,新鲜柏枝插满竿身,竿顶绑十字架,竿梢插红旗。(绑杆、扶杆在仪式的前一晚夜深人静时进行,男子参与,女性不得偷窥。)四根索道连接十字架端,谓之四门,每门分别挂出不同物件,如竹席筒、条桌、铜锣、鞭炮。场地里有个石碌碡,碌碡上扣一个砂瓢。随后将之前的巨竿竖起立在这砂瓢之上,然后还有技术高的人爬上高杆武术表演,砂瓢何以撑起如此负重,令人称奇。

时辰到了,负责引领祭祀的人宣读祭文,祈求风神保佑顺风顺雨,五谷丰登。随着一声“上杆了”的吆喝,三眼冲与锣鼓齐鸣,暴风骤雨般的锣鼓声中,八位短打扮的精壮汉子从柏树枝编成的彩门翻着筋斗,一晃到了竿下。众人将这八员虎将个个凌空抛起,他们趁势踩着众人肩膀踏进脚蹬,蹭蹭蹭就上了竿。他们在竿端绳索上表演走绳索、倒挂金钟等惊险刺激的动作。尤为惊险的是,其中一人攀爬到竿端,钻入倒挂的席筒,由于他把一只脚系在席筒里的绳索里,所以当他猛一松手,整个人从席筒蹿出,被拧着劲的绳索带动着在空中滴溜溜旋转,宛如一串人形风铃。

更加刺激的是,他们在竿端表演“溜梢棍”。梢棍长五六尺,竖在竿顶十字架的一根横担上。只见武师慢慢起身,漫不经心一副懒散模样,他一手握住棍的上端,身形腾空,忽一松手,整个人滑到棍梢,观众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要知道那是在那么高的巨竿顶上表演,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厉害就厉害在他总能及时握住梢棍不至跌落,人们越呐喊他演得越起劲。

很庆幸曾有机会目睹这些惊险刺激的古老民俗活动,不过这些惊险刺激的社火项目如今都不多见了。回顾从前社火中的某些细节,总觉得有献祭的寓意在里面,比如绑在竿顶的娃娃、血肉淋淋的血社火以及酷烈的上刀山,都多多少少含有祭祀意味。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崇尚万物有灵,民间也有抬头三尺有神灵的说法,认为宇宙四方都是隐迹的神鬼,过年都得祭拜一下。拿初一吃饺子来说吧,儿时,大年初一第一锅饺子出锅后,奶奶要在灶头给灶火爷献一下、炕沿献一下、大门口献一下、各个屋都献一下,好像家里住满神仙似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它反映了祖辈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如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不再是屈服于自然的弱者,谄神意识消褪后,民俗文化呈现出更加平和、欢美的文明气象,常让我们在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人间盛景中感恩人生美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