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3月踏上公考之路,在职快节奏备考5个月后,省考行测考了78.4分,顺利上岸了。
备考时间不长,节奏很快、密度很高。那时觉得上班是休息,下班才是心力交瘁的开始。
公务员考试数十万人同场竞技,成绩是无数个日夜苦练出来的。从来没有一招必胜的绝技,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程度。
没有人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上岸的,总要经历一段暗无天日、默默奋斗、独自对抗的艰难岁月。上岸后回头看,发觉这些都是命运的恩赐。
结合模块分享我的备考经验。
1、言语
(1)逻辑填空:我习惯先用5秒扫一眼选项,然后带着选项读题。
做题时坚决不回视,每次做题都会刻意训练,读不懂也不回视。养成习惯后,读题效率会大大提升。
最关键的技巧是找对应。国考题目惜字如金,不会有废话,也不会漏掉关键词和句子。
出题人设置了正确答案,就一定会埋下线索。找不到对应关系,读起来再朗朗上口,也要慎选。
常考成语的常规用法需要熟记,尤其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考场上失分太可惜了。
实词近义词辨析意义不大,尤其不背词的字典释义。更好的做法是尝试造句,揣摩,能够意会就行。
(2)中心理解:考察长文段阅读理解能力,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技巧做题。
中心理解题是从文章中摘取的,上下文语境很关键。拿不准的题,我会搜索这道题的原始出处,根据上下文尝试理解。
尤其需要注意文段中的强调词,出题人想重点强调的地方,一定会安排转折词、总结词、递进词等。
2、判断
(1)图推:图推就是多做题,把时间花在主要知识点上。国考题每一道都要认真揣摩,由点及面,知识点串珠成线。
偏怪考点熟悉下就好,拉不开差距,不浪费时间。掌握常规考点,练成条件反射,才是致胜关键。
(2)定义判断:做定义需要耐心,不要着急。图推可以30秒一道,定义可以做到1分半。
定义题不太需要刻意练习,每道题都不一样,做太多题帮助不大,做套题的时候跟着练就行。
(3)类比推理:多做题,和知识点建立连接,积累常识和常考用法。辨析不钻牛角尖,有些考法真不常见,一级辨析永远优先。
(4)逻辑推理:把握主题词、观点句,不求读懂,不能把逻辑推理当成中心理解题。
3、资料
我学资料分析很痛苦,高中学的是文科,对数字不敏感,买菜买水果算个账都难,自己的工资都算不明白。
最开始学,基础课、方法课听了四五遍,教材、笔记看了十几遍。每听完一节课,就拿出一张空白纸,默写一遍知识导图。
最初做题,4篇资料做50多分钟,还错一大片。为了提速,坚持每天做题4-8篇,一个月把速度提高到30分钟以内,2个月做到25分钟、正确率90%以上了。
资料分析没有偏题怪题,每一道题都有知识点,都需要总结复盘,对常错原因要归类,同样的坑不能反复跳。
4、数量
等言语、判断、资料正确率达到70%后,我开始学数量。
很多考生放弃数量,其实每个模块都有简单题,最好不要直接丢掉。
学习重点是数字特性、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问题、集合问题等,还有鸡兔同笼、流水行船、牛吃草,掌握套路就很简单。
而溶液、概率问题、排列组合这些难点,就直接放弃了。
数量复盘,不管做对做错,我都会把解题思路工工整整写一遍。有多种解法的,也会全部盘一遍。
有些题确实有快速解题技巧,但不是很实用,考场上反应不过来。不要学小聪明,还是多练常规解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慢就是快,稳扎稳打,笨方法就是好方法。
最后我考试时,15道题做对了8道,有的题看一眼就知道不会做,做了的都对了。用的时间也很短,做完了数量考试还剩15分钟,又把题目检查了一遍。
当时走出考场,心里就有数了,只要没涂错答题卡,分肯定低不了。
5、常识
常识分值低、考察面广、性价比低,一般是放到最后再学。等成绩稳定在75+,向80分冲刺时,就需要好好学常识了。
等其他模块的做题速度上来后,常识就不要全蒙。我在完全没复习的情况下,也能做到50%正确率。有很多简单题,结合排除法,常常有惊喜。
如果一定要蒙,都选C吧。最好不要跳着蒙,否则可能完美错过所有正确答案。
在分秒必争的行测考试中,专注和冷静是最珍贵的品质。拼的就是看谁能在逼近极限的同时,犯更少的错误。
常怀敬畏、感恩之心,珍惜每一次机会。“你并不是征服了这场考试,你只是战胜了你的对手。”——《飞驰人生》
祝大家如愿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