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不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 [复制链接]

1#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流传于江西省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系由明末流传于江西西部的“报春”演变而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萍乡春锣节奏明快,语言诙谐,有“见赞”等重要的表现特征。其表演有站唱和走唱两种形式,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袋或布袋,左腹系一面直径约二十厘米的小鼓,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铜锣,左手执鼓签,右手持锣槌,不时击打,以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过渡的间奏音乐。搬上舞台后,由一人演唱发展为对唱、群唱,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等伴奏乐器。

传统的春锣多演唱短篇曲目,如《赞春》、《赞酒》、《进门》、《喝茶》、《贴图》、《送春》等。至近代,春锣艺人才开始演唱《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许真君斩孽龙》等中长篇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故事。

草编(湖口草龙)

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编技艺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结技法,使草编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方均有不少适宜编结的原材料,因此各地草编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草编制品以草席、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帽、草鞋等实用品为主,也有一些用作陈设的观赏品。从19世纪40年代起,草编开始远销国外。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草编得到迅速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作为在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是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湖口草龙历史悠久,据传它起于隋唐,盛于明清,在当地长期传沿不绝。按当地旧俗,每年秋收以后,人们要用稻草扎制草龙串村游玩,以庆祝丰收。其后湖口草龙不断朝精致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世代相传的专业艺人。生于19世纪末的周雍发是精致化湖口草龙的开创者。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用竹木做支架,整条龙由单数节段构成,通常为9到21节。草龙编扎工艺极为复杂,前后需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动,古朴典雅,不露人工痕迹,完美体现出瑞龙庄重威严的气度。草龙游耍时,舞者需穿上整齐鲜艳的服饰,由金童玉女举龙灯引路,游行过程中视情形进行惊险的杂技表演或做出妙趣横生的逗乐动作,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派活泼热闹景象。湖口草龙融民间舞蹈、杂技、音乐、美术、手工技艺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民间艺术等学科值得研究的对象。

瓷板画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瓷板画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图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鱼藻及吉祥图案等,形制则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多种形制。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很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其色彩将保持数十年的鲜艳。

夏布织造技艺

万载夏布是江西传统手工布的典型,它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新织麻纱呈圆形,又称“圆纱夏布”。它与外地的扁纱夏布相比,质地更好,麻更精细、更耐用。这种夏布品质精细,边缩平整,织造均匀,色泽清秀,透气性强,凉爽清汗,不起皱,不变形,易洗涤,越洗越白,是一种纯手工、纯环保的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由苎麻到夏布,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分为苎麻种植、原料制作、夏布制作三个部分、几十道工序。万载夏布按规格可分为四种,按品质分为五个品型,按等级分则有五等。万载夏布可用于服装、帷帐、工艺品等的制作,也可用来题诗作画。

荣昌县地处重庆市西部,夏布织造主要分布在该县的盘龙镇。荣昌夏布历史久远,汉代称为“蜀布”;唐宋时期为“斑布”、“筒布”,主要用作贡品。清代康熙年间作为商品生产,以后销往省外,甚至远销朝鲜、日本夏布织造场景和南洋等地,成为荣昌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荣昌盘龙镇夏布以苎麻为原料,成品有细布、粗布、罗纹布三大类别。其生产工艺包括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洗等工序,织成的夏布细密平整,莹洁润滑,坚韧耐用。由于麻质的特性,这种布穿后易洗易干,古朴雅致,美观大方,凉爽吸汗,舒适宜人,是人们夏日衣着用料的上等佳品。

灯会(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习俗,主要流布于江西省赣南的石城县,江西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因此舞灯便有祝愿人丁兴旺、家宅吉祥之意。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活动在石城已经盛行,农历腊月一到,乡村间一些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灯彩,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方才停止。

石城灯会的道具、舞蹈、音乐都极为优美,其灯彩包括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菜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均以各色纸张和竹篾通过编、扎、画、剪、贴等手段精制而成;其中龙灯、狮灯表演动作粗犷豪放,菜篮灯等的表演轻盈活泼、泼辣诙谐、生动灵活;伴奏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则多采用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旋律,节奏明快,悠扬动听。

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系湖北薅草歌传入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音乐形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武宁县境内各乡镇及修水、瑞昌、德安和周边的湖北阳新、通山等地区,民间鼓匠则主要集中在武宁的船滩、东林、上汤、澧溪、杨洲、鲁溪、横路、罗溪、石门楼等乡镇。

武宁打鼓歌有着丰富多变的鼓点节奏,它一般为四番鼓,每一番鼓都有轻重缓急的速度变化,节拍有散板、2/4、4/4、3/4、5/4、6/4等类型,可因人、因时、因地而灵活变化。武宁打鼓歌旋律简单明快,基本由上下两个乐句变化构成,羽、徵两个五声调式交替进行,而以羽、徵、宫为骨干音,最后在徵音结束全曲。打鼓歌章法结构分合自如,既有长篇叙事诗如段的《梅花三百六》,也有短篇抒情诗如10段的《十送》、《十想》等,还有一段歌词的小诗,当地人称为“歌崽”。武宁打鼓歌表现手法多样,其中常见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灵活多变的衬字,每段歌词结尾的处理往往出人意料,韵味无穷。按其种类,打鼓歌可分为时政歌、情歌、风俗歌等。

狮舞(丰城岳家狮)

岳家狮是江西丰城地方民众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源于宋代,成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岳飞被害后,民间处处掀起习练岳家拳的热潮,经久不衰。据说明代嘉靖年间,岳家军旧部之后、著名武师罗洪先传承了岳家拳绝技。名将邓子龙幼年师从罗洪先,得到岳家拳尤其是“岳飞长枪”绝技的真传。宦途失意被贬回丰城老家后,邓子龙将丰城“学门拳”和“岳家手”(硬门拳)加以融汇,独创岳家狮,充分展现出岳家拳雄、险的特征,在新建、安义、崇仁、樟树等地广泛流传。

狮舞由岳家水、火流星开始。先表演岳家枪、岳家锤、岳家拳,后依次表演后刃、棍棒、板凳。表演各尽所长,尽情发挥。狮子由流星引出,在“雪花盖顶”、“流星赶月”、“过背”、“连环手”等流星动作的陪衬下,翩翩起舞,表演“引颈”、“伸懒”、“梳须”、“舔尘”等动作。岳家狮集百家之长,才兼文武,风格特点为“威”、“雄”、“险”,强调硬功夫,行动一致,最忌花拳绣腿,着重于“三阴”、“三阳”。阴为静,阳为燥,静而不止,燥而不乱,有将帅风度。

傩戏(万载开口傩)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像湖南、湖北(主要流行于鹤峰和恩施地区)的傩堂戏就是吸收花鼓戏表演技巧而形成的。

万载傩戏又称“跳魈”,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乡间和邻县。它大约诞生于元末明初,是当地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一种民俗活动。整个仪式中,当地民众奉唐末五代的“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坛主神。到年,万载全县已有傩队17支,傩神庙9座,其中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万载傩戏分“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类,开口傩有《关王下笺》、《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表演剧目,有生、旦、净、丑的脚色分工,演出动作古朴粗犷,唱、念、做、打齐全。万载傩戏在赣傩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傩文化的载体,在傩舞发展和傩戏形成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剪纸(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受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经过相互磨合、交融,融汇了南北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神。

竹编(瑞昌竹编)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瑞昌竹编工序复杂,编织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加之品种繁多,相关的编织工作很难用现代机器生产来代替。在瑞昌当地,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竹编,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竹编的主要产品有床、桌、椅、凳、橱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精密细腻,美观实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工艺佳品。

烟花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江西省万载县是我国传统的烟花爆竹产区,大约从18世纪中叶起,当地即已开始烟花爆竹的生产。清代道光年间,万载的烟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绪年间,当地“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万载花炮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达到数万人,爆竹庄有近千家,在全国各地从事花炮经营的著名爆竹庄有在赣州的赣庄、在浙江的浙庄、在广州的广庄等。20世纪80年代,万载烟花爆竹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载烟花爆竹品种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六十多种。以响声而言,就有六响、一百响等19种;以纸之长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而言,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万载烟花爆竹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为本地所产,土纸为表芯纸,纸质细嫩柔软,带有韧性,火药质量也属上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术含量高,流程复杂。万载烟花爆竹产品无杂质且有香味,响率高,响声清脆悦耳,是人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时喜用的佳品。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制作爆竹、烟火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湖南的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而它是由江西上栗发展到湖南浏阳,进而推广至醴陵的。由此可见,上栗是爆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爆竹行业祖师李畋为上栗县麻石人,他发明的原始爆竹是将竹子锯成两边带节、长约尺余的竹筒,里面装上火药,头上插一根火线,点燃火线,竹筒即被炸开,发出巨大响声,因而得名“爆竹”。后来李畋发现竹筒做成的爆竹有时不易炸开,有时炸开了又会伤人,于是转而寻求一种更好的筒子材料,经过试验,制成纸筒爆竹。其后他又将爆竹的引线逐个连接起来,制作出鞭炮。

作者/来源:川水上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