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不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述评职场社会心理因素对现代职业女性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专家 http://m.39.net/news/a_8579915.html

本文来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6(2)1-83.

随着国际化趋势、全球竞争加剧、信息和沟通技术的无边界趋势、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职业女性的社会心理风险明显增加。同时,二孩*策放开以后,职业女性面临工作与家庭、职业提升与生养二孩之间更多的矛盾冲突。如何缓解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传统职业危害带来的生育健康风险,减少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风险,成为职业卫生领域的新课题。

职业女性的健康风险

1.职业女性面临更加复杂的健康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女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在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70%以上的一线岗位由女性承担,51.9%的女性职工在工作场所接触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同时,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职业女性面临的职业危害更加复杂。

与此同时,职业女性面临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更加复杂。二孩*策放开以后,职业女性面临高龄孕产带来的生育风险,生育健康风险增大。随着年龄增大,女性的生殖细胞接触于有害因素的机率增大、时间增长。高龄二孩孕妇及其家庭普遍对是否能够安全度过妊娠期和分娩期,以及新生儿的健康感到担忧,这种担忧给孕妇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成为一个重大的心理应激源。影响高龄产妇的心理健康和生育健康,高龄产妇发生产前焦虑和产后抑郁的比例增高,孕产过程中的问题更为常见。研究表明,父母年龄在40岁以上的新生儿DNA可能存在与孤独、精神分裂症等有关的基因突变,同时与其他多种出生缺陷有关,此类基因突变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也可能由后天环境引发。

2.职业女性面临的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职业相关因素更加复杂,职业女性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更加严重。女性的职业健康更多与生育健康问题、子代健康问题关联,表现为妊娠相关疾病、孕产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子代的出生缺陷等发生率增高,生育困难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牵头,相关省市疾控中心、职防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共同参与陆续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研究涉及医药、电子制造、机械制造、制鞋、冶金、铁路、金融等多个行业、多个岗位的职业女性;范围从接触有*有害化学物到更广义的职业相关因素(工效学因素、职业压力等)的健康影响;内容从生殖健康扩大到心理健康、职业压力、恶性肿瘤等。调查显示,女性月经异常发生率平均为34.9%,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总患病率约50.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61.80‰,妊娠相关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0‰,1年不孕率为25.44%;心理健康问题总阳性率33%,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症状和抑郁等,同时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某些行业和群体更为突出,如护士的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8.3‰,医院护士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远远高出其他行业的女性(40.1‰)。

3.工作流动性给女性带来的健康风险:

流动女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面临的健康风险更大、健康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流动女工的职业层次较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比例高,而劳动保护和健康服务资源缺乏。这个群体中超过半数的流动女工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她们大多从业于中小企业,有的以临时工、外包业务的方式就业,处于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较低、劳动保障相对缺位的境地。

在生育二孩和就业选择中,流动女工处于更加被动地位,孕期往往自愿或非自愿地放弃工作,回到家庭或返回原籍。研究表明,男性流动人口意愿生育子女数高于女性流动人口,女性从怀孕到生育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养育子女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男性,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女性生育意愿较弱,当女性的生育意愿与男性不一致时,大多数女性往往迫于家庭压力而生育二孩或多胎。

职业女性健康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1.健康优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把促进健康理念融入所有*策。年,联合国关于女性问题的特别联合国大会为各国女性迈向新世纪,进一步改善自身状况、促进男女平等提供了一个新起点。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女性健康列为一个优先考虑的研究和行动领域。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把妇女与健康提到妇女发展六个目标策略之首,体现了健康在妇女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在妇女与经济中也强调了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的目标,以及保障女职工职业健康安全和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策略措施。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对职业女性健康提出的要求,经过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我国于年启动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年)的修订程序,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职业女性健康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经济全球化给职业女性健康带来的新挑战: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加,就业性质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立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而劳动保护水平的降低影响着女性的职业健康,侵害女性劳动者劳动权益、健康权益和人身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随着技术、通讯的迅猛发展,经济和*治相关*策的推动,女性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工作场所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复杂。技术的发展、弹性工作条件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而互联网和电子设备所带来的无边界沟通方式使得雇主强化对员工的控制,因此选择弹性工作模式也可能意味着每天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无法分清,任何时候都要随时应对工作上的事情,始终处于应激状态,休息和恢复时间减少,不能及时得到放松。

3.女性就业者多聚集于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幼教、护理、文秘、服务等;女性就业的职业层次偏低,企业负责人、法人、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职员均占60%以上。全面二孩放开以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有些女性不得不放弃职业晋升的机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生育与子女教育,这使得女性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与获得的机遇大大减少,由此女性就业面缩窄、职业层次偏低的现象将持续存在。

同时,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工作环境的改变与家庭生活的改变相互影响,生养二孩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调查发现,26~35岁年龄组的职业女性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和抑郁倾向,压力相关疾病也明显增加。这个年龄组的女性在单位里多数是骨干,承担繁杂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正是生育二孩的*金时机,生养二孩会对职业生涯带来巨大的冲击,减少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升造的机会,导致两难境地。

职业女性健康保护对策

1.拓宽职业女性健康保护对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职业"包括所有女性在家庭内或家庭外完成的、有工资以及没有工资的工作,亦即农业劳动、家*服务、家庭劳动等也属职业劳动的范畴。

作为一个具有3.46亿女性劳动力的制造业大国,有将近1亿的女性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加上农业劳动的女性人口,我国女性劳动人口接近4.2亿。21世纪的职业女性健康保护工作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目前迫切需要加快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拓宽工作领域,加大工作力度。

在当代社会,女性就业层次和社会地位总体上都得到较大提高,但是就业于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的女性在健康服务和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迫切需要把处于弱势状态、缺乏保护的农业劳动、家*服务和家庭劳动等女性纳入到职业健康保护的范围之中,才能保障我国未来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民的健康。

2.拓宽职业女性健康保护的工作领域:

传统的妇女劳动卫生学主要研究劳动条件或环境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健康保护对策。现代职业女性健康研究既要针对接触职业危害的女性群体,又要针对面临复杂社会心理风险因素的女性群体;既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