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素有“打鼓歌之乡”的美誉,虽然该县各种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却是被称为“武宁打鼓歌”的民间艺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的武宁打鼓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由于打鼓歌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如今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鼓匠更是少之又少,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武宁民间文化之魂的“武宁打鼓歌”几乎处于濒危灭绝之境,武宁打鼓歌所面临的“后继乏人、前景堪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
历史悠久
为了深入了解武宁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于2月1日来到武宁县文化局。该局副局长徐高峰不无感慨地说:“现在良徒难觅,绝技难传啊!武宁打鼓歌曾经辉煌过,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今处于濒危状态,要想重振雄风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武宁县政府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几个乡镇为代表的武宁打鼓歌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对保护和传承武宁打鼓歌提供了保障。
据徐副局长介绍,打鼓歌产生于劳动生产中,它的原生态在山头、田间,其歌词优美、曲调丰富,有一般民歌所没有的特色和魅力。在武宁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一种田山歌。早期多为山区农民在集体劳动时,由一鼓匠身背腰鼓击节,众人一边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起着助兴鼓劲和解除疲劳的作用。多半是一人击鼓,众人和歌,场面甚为壮观。据《武宁县志·艺术卷》载:“打鼓歌最迟是公元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打鼓歌在武宁落户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高人放歌
为让更加深入了解武宁打鼓歌的情况,徐副局长推荐原武宁县文化馆馆长方平给讲解打鼓歌。现年已62岁的方老前辈,一谈起武宁打鼓歌时就精神抖擞,充满着激情。他对武宁打鼓歌很有研究,多次组织挖掘整理武宁民间打鼓歌。现在方老前辈最担心的就是武宁打鼓歌的失传。
“哟嗬哟嗬嗨呀!……”正说着,方老前辈向张口就唱出几句,歌声激越而悠扬。“捏姐一爪试姐心,看姐嫁人不嫁人?你要嫁人就嫁我,去年想姐到如今,三月芥菜起了芯。”歌声悠然可听,声彻四野。唱毕,方老前辈介绍说,一般打鼓歌歌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刚才其所唱的“姐”为赣北男子对女子的尊称,这里表现了男子蓄之已久的感情迸发。
声名远播
九江民歌大王徐嘉琪在唱武宁打鼓歌方面很有影响。年,文化部指定徐嘉琪到北京参加“五一游园演出”和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上讲话发表35周年演出,其演唱的一首《站在庐山望北京》大受欢迎。
年,瑞昌市马头镇农民女歌手朱娥荣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调演时,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一首《香茶献给刘主席》迎来了众多掌声。演出结束,朱娥荣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称赞。
年,由文化部特派的江西省歌舞团独唱演员罗铁成,把武宁打鼓歌唱到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深受众多国外朋友的喜欢。
年,一个全国性的打鼓歌现场会在武宁县成功召开。
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的优秀民歌里,其中就有6首武宁打鼓歌。另外,武宁打鼓歌还被列入到上海、武汉等音乐学院的教材,以及音乐研究所研究科目。
现状堪忧
曾经有着诸多辉煌的武宁打鼓歌,近年来虽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但其保护传承仍然步履维艰,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民间艺术大多靠口头相传,目前掌握这些艺术的人大都上了年纪,一旦他们去世,这些民间艺术将面临失传,这将非常可惜,对国家也是一大损失。”方平老前辈对此感到忧虑。
方老前辈对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困境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时代格格不入、都市文化的冲击以及一些人为因素致使武宁打鼓歌逐渐走向衰落。其中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针对目前的现状,武宁县文化局徐副局长说,早在年底,县政府就转发文件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此后,该县文化部门开始着力组织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扶持和整理,其中武宁打鼓歌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现已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目前,武宁县正在着力将武宁打鼓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
村民们手扬锄头,在鼓声中纵情放歌。
观众冒雨观看打鼓歌。(资料照片)
演员在武宁西海湾景区为游客表演打鼓歌。(资料照片)
村民在村里的广场上练习打鼓歌。
在武宁县船滩镇坎头村,武宁打鼓歌的九江市级非遗传承人付继元,带着村民们一遍遍练习。
重在创新
很多民间艺术往往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出现,对此有人认为,民间文化也应当与时俱进,重在创新,不能老停留在过去时。
武宁县文化部门的一位老同志认为,民间艺术除了保护,还需要创新发展。应在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艺术元素进行包装。
这位老同志还提出,要让打鼓歌重放光芒,不应过于古板地坚守传统,应让打鼓歌从田间走到舞台,使打鼓歌从单一的催工功能向市场转移,让打鼓歌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例如把对歌、唱歌放在漂流、茶楼等活动中。还可以经常性地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些行业比赛,以此传扬武宁打鼓歌,让外界所熟悉。
武宁打鼓歌有两百多年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武宁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于2月1日来到了武宁县文化局。在谈到武宁打鼓歌,该局副局长徐高峰不无感慨道:“现在良徒难觅,绝技难传啊!武宁打鼓歌曾经辉煌过,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今处于濒危状态,要想重振雄风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武宁县政府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几个乡镇为代表的武宁打鼓歌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对保护和传承武宁打鼓歌提供了保障。
据徐副局长介绍,打鼓歌产生于劳动生产中,它的原生态在山头、田间,其歌词优美、曲调丰富,有一般民歌所没有的特色和魅力,在武宁起源于清乾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一种田山歌。早期多为山区农民在插秧、耘禾、开山、挖地等集体劳动时,由一鼓匠身背腰鼓击节,众人一边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起着助兴鼓劲和解除疲劳的作用。多半是一人击鼓,众人和歌,场面甚为壮观;也有男女对歌,用于打情骂俏或求爱。这样的画面,是那么恬淡悠然。据《武宁县志·艺术卷》载:“打鼓歌最迟是公元一千七百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打鼓歌在武宁落户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
老前辈一展打鼓歌催工之效
为让更加深入了解武宁打鼓歌的情况,徐副局长特意推荐原武宁县文化馆馆长方平给讲解打鼓歌。现年已62岁的方老前辈,一谈起武宁打鼓歌时精神抖擞,充满着激情。他对武宁打鼓歌很有研究,多次组织挖掘整理武宁民间打鼓歌。现在方老前辈最担心的就是武宁打鼓歌的失传。
方老前辈认为,武宁打鼓歌是江西第一民歌,是我国最优秀的歌种之一。“哟嗬哟嗬嗨呀!……”说着,方老前辈向张口就唱出几句,歌声激越而悠扬,弥天漫宇,似沉雷在绿野上空滚动,其歌声又似天籁齐鸣,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一首刚结束,方老前辈又吆喝着:“捏姐一爪试姐心,看姐嫁人不嫁人?你要嫁人就嫁我,去年想姐到如今,三月芥菜起了芯。”歌声悠然可听,声彻四野。唱毕,方老前辈向介绍,一般打鼓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刚才其所唱的“姐”为赣北男子对女子的尊称,这里表现了男子蓄之已久的感情迸发。
经方老前辈一唱,词曲一结合,整个打鼓歌被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只可惜没有鼓在身边,不然想是更为美妙和有力量。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