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前的日子,总容易满足木心先生出生于乌镇。在15岁外出求学之前,他一直都生活在那里。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儿时的他,总爱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面对着那样净洁的涟漪,仿佛很轻易,就能找到自己。感受到日子了无生气时,就将自己尽情地放逐,不是沉浸于灯红酒绿,而是潇洒地漫步于市井。一眼望去,整街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一切都那样富有生命力,熙熙攘攘,纷纷扬扬,释放着生活最原始的朝气,只要站在那里,就已沦陷,整个人也因此“活”了起来。在青涩的光阴里,一切都那样的单纯,无需刻意营造意境,只一间最古朴的茶馆,就总能酝酿出说不完的闲谈;那时的草木更显生机,带着惬意的人情味;那时的街景也更好看,只因每个人都擅长满足。02
从前的关系,多了些纯粹
曾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
为什么都不想结婚?”
有一个评论令人印象颇深:
“在过去,东西坏了,
人们想的是怎么去修,
而现在,东西坏了,
很多人想的是赶快换,
物件如此,感情亦是如此。”
此时,便总难忘杨绛的那句: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在感情成为易碎品的当下,
他们那样简单而长久的关系,
总是叫人不由满心艳羡。
还记得那是年的春天,
钱钟书与杨绛偶然相识,
初次见面,便一见倾心,
相见甚欢,各为彼此所吸引。
可二人却并未急于在一起,
而是鸿雁传书、赋诗传情,
你来我往,不急不忙,
专情而从容地相互了解着。
那时,杨家宽裕,钱家寒素,
杨家开明,而钱家传统,
媳妇进门要对公婆行叩拜礼,
还要学着料理家中杂务。
杨父为此十分心疼女儿,
但杨绛却说,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甘愿为爱人付出,
相互理解,相知相惜。
后来,钱钟书因为心疼杨绛,
会自己悄悄试着洗衣服,
虽然结果一片狼藉,
爱意却已一览无余。
在他们那间小屋里,
有人笨拙地珍惜着,
有人坦然地体谅着,
每一天都平平淡淡,
却又总能热气腾腾。
“哪有什么天生一对,
只不过一个懂得包容,
一个懂得迁就”。
从前的关系,真挚而绵长,
只因少了博弈与权衡,
安于简单,甘愿真诚。
03
怀颗素心,简简单单古语说,“寡欲心自清。”
若要找回如从前那般的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拥有一颗素心。
何为素心?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大概就是一颗纯净而真诚的心,
懂得选择,懂得执着,
于喧嚣中觅宁静,于繁华处守真纯。
就像苏东坡,
无论漂泊到了何处,
总能抛去功利心的束缚,
将目光定格在一餐一饭上,
哪怕只有平平无奇的一件事,
也全情投入地去完成;
不为纷纷离散的旧友而悲戚,
只为仍愿相随的知己而庆幸。
不贪婪,便有满足,
知取舍,才现真心。
04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人深陷繁杂,难以自拔,被欲望束缚、被喧嚣裹挟,近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也丢掉了最纯粹的幸福。
《菜根谭》里曾说,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余生漫漫,愿常怀素心,不被身外之物所负累,在喧嚣的世界中,觅得同行人。从前的氛围,总天长地久,
从前的人儿,不经意便可白头。
愿找回从前的节奏,
愿一切,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