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教学是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中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音乐、听觉、运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不断地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律动增强音乐感受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仅依靠听觉来感受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还要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调动他们的感官、想象、情感等功能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进行充分体验和感受。在“体态律动教学”中,老师把音乐中的诸多要素转化为学生可以用肢体表达的具体动作,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综合体验,这会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1.1律动感受音乐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律动通常以节奏为着手点,通过声音、肢体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感受、表现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律动与节奏是交相呼应的。例如在低年级的歌曲《爷爷爸爸和我》中,涵盖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这几种不同时值的音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几个知识点通过理论灌输是很难掌握和理解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做迈步律动,来感受二分音符的舒缓和爷爷步履蹒跚的音乐形象;用踏步律动感受四分音符的稳定感和爸爸矫健有力的音乐形象;用跑步律动感受八分音符的短促和小朋友“我”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通过这样边做律动边聆听,学生顿时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高效地掌握音值这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1.2律动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
音乐速度和力度是影响律动表现的主要因素,不同音乐的速度、力度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例如速度较快、力度较强的音乐通常能够表现激动、兴奋的音乐情绪,速度较慢、力度较弱的音乐能够表现出平静、舒缓的音乐情绪。因此,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速度、力度是一种最直观有效的方法。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关系。比如:聆听《黄河船夫曲》时,可以通过拖步行走来体验纤夫迈着沉重的步伐缓慢行走的感觉;聆听《小狗圆舞曲》时,可以通过快跑、慢跑,碎步走来体验快速、活泼、明快的感觉和音乐速度的不断变化;聆听
《春节序曲》时,可以用拍手掌和拍手心的交替律动来感受音乐力度的强弱变化和想象人们敲锣打鼓欢庆春节的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音乐的氛围中,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采用更好地方式提高自身的音乐表达能力。
2以律动提升音乐表现力
“体态律动教学”强调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要素,学生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结构等,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律动对音乐进行表现。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内心的音乐感受通过体态律动展示出来,使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欣赏了管弦乐曲《铁匠波尔卡》的第三乐段后,启发学生讨论:在这一乐段中是否听到了熟悉的节奏和旋律?可否用你的身体动作把它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聆听,认为: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的音乐主题是相同的。分析完毕,聆听全曲时,再引导学生们听到相同的主题音乐时,即可模仿小铁匠打铁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律动,尽量把铁匠们认真工作的场景表现出来,使之符合音乐形象。通过这种体态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
3以律动培养音乐创造力
在“体态律动教学”模式下,我们的音乐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适当点拨和引导,放手让学生在音乐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是每个学生个体聆听音乐时所做出的即兴判断以及所展现的肢体反应,所以,教师应充分包容并鼓励他们即兴创造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升他们对参与体态律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以及全身心的协调发展。例如,在教授歌曲《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固定节奏型的基础上进行动作创编,将原有的拍手、跺脚换成拍肩、扭腰、转圈等动作,让学生在即兴创编的探究活动中找到学习创作的乐趣。
4总结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以更加有效地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学习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感受音乐,同时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