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文化源远流长,发源于胶州北乡官路村(现属胶州市胶莱)的集舞蹈表演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遗产,跑大驾。是胶州乃至胶东半岛的一支独特的奇葩。跑大驾是大秧歌的姊妹篇,但比大秧歌气势场面更加壮观、宏大,人物更加鲜明。以深刻的寓意,寄托劳动人民追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官清民安的梦想和愿望,由于种种原因,跑大驾这种文艺形式后继乏人,频临失传,惜哉,痛载。为呼吁各界相助拯救跑大驾,使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笔者与高贵绪同志多次走访曾经参与跑大驾演出或知情人士高思泰(93岁)、于作隆(88岁)、高思友(86岁)、杨吉堂(85岁)、贾相永(89岁)等老同志,根据他们的回忆、口述,现整理成文奉飨读者,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跑大驾,顾名思义,就是让那些“大驾光临”的人物跑起来,动起来,舞起来。从跑大驾中出场的人物,不难看出“大驾光临”的人物极其尊贵,级别之高,仅次于玉皇大帝。其中观世音营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闻仲太师是治国安邦、爱民如子的大清官;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是威镇中原、保国除奸的忠勇武将;丞相姜太公是太公在此,诸神敬畏、邪禁恶鬼不敢乱动之神尊;还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专司民间风调雨顺。这些人物和现代人物大小差不多,衣着打扮均五彩吉装这样精心装扮,粉墨登场,演绎出巡的盛景,真是气势磅礴,百然风光,八面威风。加上旗锣仪仗,笙管器乐,自然比演小戏,扭秧歌,跑高跷,杂耍之类好看极了。所彰显的高意当然也深刻的多了,因而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跑大驾的道具是别具一格,不像秧歌中的旱船、毛驴那样简单,道具中必须有:五彩斑斓黑虎一只、麒麟一匹、五色神牛一头、四不像一头,追风白龙马两匹,其个头大小比真牛、真马略小一点,特别是那四不像,多数人都不认识,有五彩花轿一乘,彩色宫灯两盏,彩旗四面。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另有八仙桌数张,香案蜡台一套,红绸横幅二至四幅。从道具上可以看出跑大驾中‘大驾光临’的人物不仅高大,配备各种道具相当精致。气势恢宏,比武场戏剧还要庄重好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跑大驾的演职员最低要有32人以上,其中:演员11人以上,打击乐5人,管乐5人,轿夫2人,旗手4人,总负责1人,勤杂2人,箱倌1人(服装道具)、备用人员数人,这些人各司其职,忙而不乱,责权明确,分工细致,比乡村一些小剧团棒的多。
跑大驾正式演出是从正月初一开始。早晨,所有演职人员齐到本村三官庙内举行开光仪式,为所有道具、人物开光,以示灵验。事毕,到已勘察好的大场园进行汇报演出。跑大驾所采用的锣鼓打击乐有近二十个曲牌,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经村民奔走相告,吸引来了邻近村庄的看客,本村更是户户锁门,家家闭户,纷至沓来,蜂拥而至观看这一盛景。此时已是人山人海,把演出场地围的水泄不通。
先有总领队高生义作班主打扮,四周施礼,道自数板:住下锣鼓便开言:“俺给各位来拜年”往下就是吉祥如意,恭喜发财,菩萨天神大驾光临,保万民平安之类的吉祥祝词,祝毕,演出开始,不用口哨,指挥棒、旗语,也不用手势,是用锣鼓曲牌和笙管曲牌作为暗示指挥。什么曲牌走什么步,作什么动作,这就是跑大驾的突出特点,独到之。
紧接着,锣鼓队打曲牌“急急风,四击头,快上锤,水底鱼”等。震耳欲聋,管乐队吹奏“西皮小开门,将军令,步步高,庆丰收”等。四个孩童扮旗手按前后左右站定,个个眉清目秀,炯炯有神,讨人喜欢。为叫看客后退,扩大表演场地,扮演开路神,打地滚二人突然登场,只见二人头戴鬼怪面具,显得非常幽默、滑稽、可爱又夹带恐怖感,二人身穿紧身箭衣,胸披丝绦,脚踏粉底皂靴,一出场先在空中连翻五个跟头,然后就地十八滚,猛的一个弹跳,一路扫堂腿、虎跃、前扑、抢背、旋子等架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双人对打,表演拳术,二人且战且进,观众边喝彩边后退,这样表演场地自然开扩了。为方便舞蹈表演,拿兽道具的演员,每人肩背五彩板带一根,将兽道具和演员连结在一起,松紧适宜,使各种兽道具(如虎)与人物(赵公明)三位一体,这样既轻便,又灵活,得心用手,表演时的动作三位同步。跑大驾的演员,每人脖子上都带着一个项圈,项圈上镶着一串彩色铜铃,表演者一活动,铜铃即发出悦耳的响声。(铜铃本来应系于各种动物的脖子上,因表演时铜铃易损坏道,且影响音质,故有演员们佩带)这也是跑大驾舞蹈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
锣鼓队奏“四击头,加官”,管乐队奏“将军令,财神到”。武财神赵公明出场了,只见赵公明左手拿大元宝,右手执钢鞭,黑盔黑甲、骑五彩黑虎,似笑非笑,伸出右手(元宝),向看客频频走来,不时点头致意,人们争相涌向财神爷,不料锣鼓突然变换节奏,打出了“大、小起霸”管乐队吹奏开“步步高,丹凤朝阳”等曲目。
伴着鼓点声,镇国武成王黄飞虎登台亮相了,只现黄飞虎骑五色神牛,红盗红甲,五缕长髯,手执一杆红樱大枪,威风凛凛,昂首阔步,怒目而视,令人望而生畏,涌向财神爷欲夺宝的人们身纷后退让路。
鼓乐一转换,管乐变了调,闻仲闻太师出场了,他的坐骑是墨麒麟,身穿紫色蟒袍,三只眼身形古怪,手持金鞭,显得庄重,威严,使人不寒而栗,只见他步履稳重,仪态万象,有的看客惊呼,他的眼放光了,还有人说,他的眼珠还会活动呢。人们最做重的也是诸鬼怪最怕的姜太公出场了,只见太公端坐在四不像上,鹤发童颜,披八卦仙衣,仙风道骨,目不斜视,庄严稳重,在管乐“百鸟朝凤,庆丰收”的乐曲中,徐徐前进,走向人群接受人们的瞻仰。
图片来源网络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期盼与向往,在欢快紧凑的锣鼓声、管乐声中,四位大神登场了,风伯肩背风袋,雨师囊中盛水,雷公左手执钢钎,右手拿大锤,电母双手持闪电宝镜,四人型装古怪,面目狰狞奇特,煞是威风。他们步履不整,似乎有点丑角味道。风伯故意舞动风袋,雨师不时向人群洒点水,雷公武钢轩、大锤也无套路,唯电母还算规矩,不拿镜乱照人。他们的表演让人感到幽默、滑稽,又令人—望面生畏,主动退让数步。不过,这四人有实权,管风调雨顺,人们还是乐于得见。
大驾光临的主角基本到齐了,从四个旗手站定方位,开路神,打地滚开场,赵公明、黄飞虎、闻太师、姜太公粉墨登场,各路大驾一直没停歇,只是按出场顺序先后排队,沿着场地外环向前做跑园场舞蹈,速度按锣鼓点节奏时快时慢,步伐时大时小,有条不紊。这时,锣鼓急煞,管乐亦止,所有演员向场子中心集结。集结毕,鼓师高举鼓槌,示意总表演开始。
堂鼓八响后之后,鼓乐队、管乐队按曲牌依次演奏所有跑大驾人员翩翩起舞,扭扭摆摆,闪展腾挪,上下翻滚,随锣鼓点先是跑8字型,边舞边扭进三步退两步,按不同人物的特征舞之蹈之。如黄飞虎持长枪作战斗舞,赵公明作财神舞,闻太师、姜太公表演各有特色,特别是演员们挂在脖子上的铜铃,更是特别清脆悦耳,显现出一个生动活泼又热烈的气氛。鼓乐队用劲的敲锣打鼓,管乐队笙、管、笛齐鸣,拼命的吹,真是响声震天。此时,欢呼声、喝彩声、呐喊叫好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断。使所有的演职员、围观的人们都沉浸在无穷的欢乐声中。
接着又奏“迎宾曲、庆丰收”曲调。演员变换队形,做穿插舞,跑8字型是武场,穿插舞是文场,虽轻歌慢舞,气氛更加热烈。随着锣鼓点的变换,先左右穿梭,后左插花、右插花、五花、六花、十字花。演员们载歌载舞,更加卖力,抖的那铜铃格外清脆,据说跑插花是按什么兵法布阵而演变过来的。所以令人看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扮演开路神、打地滚的三位演员,更是不同凡响,随着锣鼓点连翻工至正跟头,再翻全倒跟头,打飞脚转旋子、要刀舞棒、徒手拳格斗,使出浑身解数,大展身手,吸引了不少青年和孩子看热闹,若干青年当场要拜师学艺的,被武师当场谢绝,此时鼓乐队特别卖力,真是锣鼓喧天。管乐队更不示弱,吹笙、吹管、吹笛字,把腮帮子,得高高的,观众越呐喊、鼓掌、喝彩,他们的劲头更大。鼓乐声、管乐声、铜铃声、叫好喝彩声、鼓掌欢笑声,组成一支胶东特有的浑厚的交响乐曲,响彻云霄。
图片来源网络鼓乐止,演员们原地稍事休息,管乐起,在欢快悠扬的鼓乐声中,工作人员在正北放置八仙桌两张,摆上蜡台、贡品之类,桌后方左右各有白龙马一匹,鞍辔齐全。左善财童子,右善财龙女站定,为观音菩萨护法。在百鸟朝凤乐曲中,一乘二人小轿颤颤悠悠,缓缓而来。轿前左右两盏宫灯,精美绝伦,定睛细看,轿的四面画有龙凤图案,轿顶银色圆珠一颗,闪闪发光,四角四个大坠直垂到地,飘带流苏随风摆动,耀眼锃明。司仪恭恭敬敬地掀开轿帘,观者无不拍手称奇,赞叹不已!只见观音菩萨端坐在九品莲台之上,面容端庄秀丽,和蔼慈祥,福态福相,象真人装扮。有的善男信女恨不得跪地就拜这活著萨。一切就绪,司仪一声号令,管笙笛齐奏“百鸟朝凤、庆丰收、财神到、步步高”等曲牌。
主祭官行跪拜大礼(恕不详述),此时跑大驾已至高潮。据传:当年表演到此时,高思喜、高思润的管,高善义、高思岐的笙,高思禄的曲笛,掌声不断,叫好声此起彼落。兴起,干脆脱下棉袄,摘掉帽子,放在地士,寒冬天里尽情吹奏,将表演活动推向高潮。
祭毕,司仪一声号令:起—驾—表示演出结束。下一步到大街演出。程序是:四人持高杆横幅,成前后二行,各长8米前幅上书:“迎贵神大驾、风调雨顺、年年发财”,后幅“接菩萨光临,四季平安、岁岁有福”。横幅排在最前面,依次是开路神、打地滚、开道,赵公明、黄飞虎、闻太师、姜太公四大驾居中,风雨雷电随行,四名旗手为观音执事,善财童子,龙女护法于轿前,观音菩萨乘坐小轿殿后。鼓乐队位于开路神之后,管乐队位于四旗手之前,大吹大播,各种曲调轮番演奏,演员们按曲牌节奏时快时慢,逶通前进。其表演方式与在场园基本相同,恕不赘述。在外村外地演出时,沿街的店铺、商号、善男信女,有的自动在门前摆上八仙桌,香烛贡品,迎接观音大驾及诸神,那么跑大驾的演职员们就要停下来表演一阵,每到一处,善男信女虔诚之士拜观音者甚多。
跑大驾活动以开阔地方为一出,主要街道为一出,其表演时间可长可短,不受时间限制,随邀请方的需求而定。官路村跑大驾活动,据考,始于清朝中期,兴于清末,衰于民国末,轶闻轶事甚多,现摘要如下:
图片来源网络首先轧制大驾,相当繁琐,因为冬天天气冷,要轧制的人物,兽型个体大,数量多,没有房屋可以容纳,就在村外选一处向阳避风处,挖一深坑长8米,宽3米,深2.5-3米,下面找平夯实,四边铲齐,上边用粗大木头作支撑,铺上高梁杆,最后覆土,南头留通风透光孔,北头留出入口,成为南低北高的工作间,取名“地窨子”。工作人员在里面轧制道具,既干燥,又暖和,且不怕风雪。
各种人物及牛、马、虎等,要先扎好框架,所用材料是小竹杆,优质高粱杆,细麻绳,细铁丝混合捆扎绑紧,做到不活扣,坚固耐用。框架定型后,开始裱糊,第一层桑皮纸,第二层用宣纸,第三层用上等画纸,不准有褶皱,等完全阴干后,开始着色,穿衣,开眉画眼。所有人物,动物的眼睛全用玻璃球做成,所以表演时看起来活龙活现,炯炯有神。所有的服装,局部涂抹明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足可以假乱真,使人眼花综乱,目不暇接。所以在演出时,人物,各种兽型形象逼真,让人赏心悦目,道具制作精良是跑大驾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它如飘带、穗头、大坠、流苏、横幅、龙风彩旗等全用绸缎。做工精细,在表演中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
民间艺人(吹鼓手)吹的是双管,受人歧视,算下九流,不准走牌坊正门,走小门。唯独官路村跑大驾吹单管,受人尊重,美其名曰:“清客班”。与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家的“清客相公”相提并论。
在外村演出中遇到有牌坊的村,大吹大擂走牌坊正门,受人们敬仰,如到高密县的乔家屯村,平度县的吴家口村等。
由此官路村出了几个演奏名人,当时流传:高思喜、高思润的管,高善义、高思歧的笙,王元江的鼓板邻村惊!还有扮演开路神、打地滚的演员是本村拳师高全方和其爱徒宋三炮(名讳已失),高全方的武功在胶州颇有名望,曾开馆收徒,后来跑大驾所用套数,均出自高全方的真传,可惜今已失传。
经几位老人回忆,到上世纪50年代,官路村跑大驾的演职员有:高生义、高振言、高顺义、高焕义、王元江等,后台总管高振绅、勤杂事务高发义、高荣义等,现在这些人已作古。但他们为追求跑大驾艺术的完美和传承大战功不可没。
据说官路村跑大驾自清朝早、中期创立,清未甚兴,民国初衰落,详情因无记载可考,仅凭传说。清末邻村匡家庄贾锡庆和夏于庄村杨培恩联合本村高生义、高荣义、高顺义、王元江、高振绅等人共同发起,组建新班子,振兴跑大驾艺术。古历十月初,由高生义等5人组成鼓乐队,高善义、高思喜等5人组成管乐队,昼夜演练,风雪无阻,直到年底。这些人早出晚归,没有任何报酬,坚持不懈,特别是高生义有时吃饭拿着筷子当鼓槌就敲起来了,真是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了。经过他们不断研究创新,研讨出一整套锣鼓经,流传至今还有:急急风、快上锤、慢上锤、三步格,水底鱼、四击头、夺头、大起霸、小起霸、加关、阴锣、意风书、十个纽丝等,还有几个失传了。各个节奏任意变换,千变万化,得心应手。管乐队除革新创立单管吹奏外,吹奏的曲牌也很多,流传至今的还有:步步高、将军令、丝罗叩、百鸟朝凤、财神到、庆丰收、西皮小开门、江南丝竹、月牙五更等,有的也失传了。
图片来源网络功不可没的还有轧制道具的高手艺人,小杜戈庄村的张永武、张振圣父子,(现属于胶莱镇)早已过世。
由于上述诸位发起人、参与人的共同努力,第一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来外村纷纷邀请莅临演出,名声越来越大,每年正月初一在本村作汇报演出后,初三日及应邀到外村演出,每日数场,从不间断直到三月初三日,农忙开始,才收兵回村,停止演出。在外村演出时,—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招待,把最好的饭菜让我们演职员吃,晚上把热炕、一铺盖腾出来让给演员住宿。
官路村跑大驾活动,从文化传播和民众娱乐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从官路村走出,东到大沾河两岸即墨交界各村,南至城北的八里庄、杨戈庄,西到高密县的姚戈庄、芝兰庄、张鲁集,北到平度县的吴家口、洪兰、兰底,方圆二百里路,差不多村村都留下了官路跑大驾的足迹。作为一个村级民间艺术团体,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可惜,他们坚持到一九四六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人们再也看不到跑大驾的盛况了,再看不到此盛景了!
但愿跑大驾这枝胶东奇葩再现异彩!
附:提供情况人员名录:
高思泰93岁胶莱镇官路村人,曾参加演出
于作隆88岁胶莱镇夏于庄村人
高思友86岁胶莱镇官路村人,曾参加演出
杨吉堂85岁胶莱镇夏于庄村人
贾相永89岁胶莱镇匡家庄村人
撰稿:高思念采访:高贵绪编辑: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