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是好听,但只有我一个人认为须弥和稻妻的音乐有很多片段的旋律是相同的吗?一度怀疑是不是在偷懒或者在降低成本?比如第一首我按感觉扒带doremifaso,solaxilasofami~do,甚至连第二首开头还是这个调,还有一段doremimifamiremimifamirerere~do。
加上更换乐器重奏了太多次,就好像在无限循环一个节奏,我听多了感觉有点单调,甚至是疲惫,那好听是怎么回事呢,我个人认为是多重乐器交替带来的音色多样性使然。相比蒙德璃月,它俩的音乐旋律就实在很少重复,比如甘雨py就是某个BGM的变奏,以及登录界面就有好几
种变奏,这些只是少数。但是说到战斗BGM,稻妻的雷电将军周本就直接拿《稻妻》主题曲之一变奏,你看若坨龙王周本战斗BGM就不是璃月其他地区的变奏。
另外渊下宫恐怕只有《寒光裂涛》阵容最豪华,其他时候如果不认真听非战斗背景音乐,你可能还真听不出区别来,认为那里只有默默地地弹钢琴偶尔还来几句女声,而须弥第二首《狮尾之舞》就包含大量重复的片段,简直是从第一首《须弥》寻章摘句间接变奏出来的。璃月的《鲜衣游侠9》《疾如猛火》就没有照别的BGM那样衍生变奏。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当代人们接触的乐器还是西洋乐器比较多,hovomix那边自然对西洋乐器熟练程度比较高,再加上又是国人,面对我国传统乐器,是有那个DNA去创作的(比如层岩的势若风雷,个人很喜欢),故而演绎蒙德璃月的音乐是有背景熏陶加成的功劳的。举个例子。
《稻妻》《须弥》主题曲中后是有一段是听了好像走到以一个陌生的国家带来的一种威严感、宏大感,而蒙德璃月压根没这个感觉,非常地随和温馨,你非常熟悉了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面对其他民族的乐器,会免不了有种不熟悉或者防备感,甚至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在提醒你这是外域的音乐,更别说你要对这些外域的音乐进行更加激进地创作了。
谈到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融合,我们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创新,试错的成本比较低,就算错了我们也不会生气到将他们冲死。但是谈到外域的音乐,比如印度的音乐,我听的这个音乐一定要有印度乐器,不然我认不出来,一定要有印度的节拍,不然我的蛇不跳舞就说这印度音乐是假的。
现在整出个须弥音乐,大家都说它是泛阿拉伯地区,那么听起来就一定要有阿拉伯味道,波斯味道和印度味道,但是音乐制作人他们根本没有那种母语环境啊,传统乐器与管弦乐器融合,只能小心翼翼地走,最坏情况就是把每个地区的代表乐器像走流水线一样遍历出场一次。让人感觉这就是须弥该有的味道,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还不是人们总体的对泛阿拉伯的印象还停留在浅层认识上,你说你无罪,那论整个社会的认知的话,每个人都有错。
之前听陈说,为了创作一首曲子,就得花上很多时间去听人家的音乐,去弄懂人家的历史背景、乐器的使用等等之类的,听阿拉伯的歌听了好几个月。音乐无国界,但文化有国界,个人觉得稻妻须弥的音乐还是奏得有点保守了,大可放开来演,不仅让旋律节奏有更丰富的多样性,也要将音乐融合到更高的高度上。
PS:部分文稿非原创,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