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不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剪辑菜鸟的成长,从学会剪辑纪录片开始
TUhjnbcbe - 2025/7/1 19:23:00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https://m.39.net/disease/a_i2v0jj6.html

对于一部影片的原始素材,剪辑师需要经过认真细致地再创作,才能使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充分展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经常说纪录电影剪辑,几乎就是视觉语言的直接组织和实现,关键的地方怎么讲,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讲,语态如何等,直接影响影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观众接受。具体来说,纪录影片的节奏处理,时空关系的合理安排,情绪和情感的自然呈现,有技巧剪辑和无技巧剪辑的统筹运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抑制与兴奋的观影心理观照考量等等,这些用好了,不仅能把影片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能更深刻地切入主题,更有力地传达思想内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通过镜头的组接和分切把要表现的内容叙述得清楚明确、流畅生动,首先要处理好纪录影片的节奏,这也可以说是剪辑的基本功。

01

什么是纪录片的影片节奏?

不同的时代,影片节奏相应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一点从新影厂出品的纪录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上镜头都有规定长度,全景7英尺,中景5英尺,近景3英尺,特写2英尺,一组画面的组接顺序也基本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样一个递进关系。这恰恰是那个时期社会状况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写照,那时人们做一切事情都很规矩,事事都有众多的条条框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思维概括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如今影片的节奏感受也相应提速。因此,纪录影片的节奏也需要契合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求,体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呼应的变化。

具体来说,影片节奏是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律。

不同的内容,存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剪辑节奏。

文献片《周恩来外交风云》虽然是年制作的,但因其表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件,又是外交角度的伟人,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无论是当时的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动荡的年代。选题的本身就确定了这部影片的庞大复杂,多线索、多层次、多视点以及大跨度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和情节化的表现方式。这种叙事特点和表现特征决定了影片的节奏。《周恩来外交风云》完成后片长90分钟,共计个镜头,平均一秒多钟一个镜头。全片除11个叠化处理之外,其他的剪辑点全部靠镜头定点定时地直切组接。

由此可见,内容决定了形式,紧、松、强、弱、快、慢,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影片内容,并由此决定影片的结构和节奏。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而不同的结构形式又决定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自然界万物呼吸的脉率,人的呼吸随情绪和动作快慢有所区别,该紧则紧,该弛则弛,需要长出一口气时,半口气的时间是违反生理规律的。

当我们把用镜头拆开来的生活,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节奏处理和人的心率活动频率有直接关系。例如现在很多片子采用的镜头组接方式,是一组景别、角度大跳跃的短镜头之后接一个长长的摇镜头或推拉移动镜头。这和人的呼吸是一样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后,需要长出一口气,而且在组接的过程中短镜头一定是单数。

02

剪辑影片节奏可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也叫心理节奏,剪辑一部影片,创作人员的心理感受很重要。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相应的心理感受,例如知觉的刺激体味、情感的想象介入、理性的逻辑参与、记忆的涌入浮现,都是属于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编辑剪辑影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人员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折射、回现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一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节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乐的节奏可通过节拍来感受,分为2拍、3拍、4拍等等。影片剪辑过程中,确定需要使用的镜头,处理镜头的长度和剪辑点与音乐的节拍是一个道理。现在普遍使用的“非线”剪辑选择剪辑点看得见、摸得着,十分方便。传统电影画面剪辑点是通过手摇四连套片机摇出来的,摇的过程每秒24格完全是靠心理节奏感觉的。音响、音乐分别通过编辑剪辑,声画合成之后,声音的起伏高潮与叙事的节奏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心理活动所带来的节奏共性。

外部节奏是受内部节奏制约的,但内部节奏是通过外部节奏来表现的,而节奏处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动频率有着直接关系。

一部影片从创作者接受这个题材开始到认识、了解、采访,便应该有了符合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和切入角度。对全片整体结构安排的松紧适度的控制都源于创作者对片中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理解,这便是创作思维的活动过程。

剪辑影片时,将处于多条线索时空关系中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进行数量和次序的重新组合;对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每个段落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之间的有机转换,从这些过程中能够看到创作者心理过程在剪辑中的再现。应该说利用镜头组接产生的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手段。

前面提到镜头组接的节奏,是受制于影片的内容和结构的。因为内容和结构是影片的整体节奏,而镜头组接只是局部节奏。也就是说在依据整个节目内容和结构处理节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内容考虑外部节奏。纪录片镜头组接的节奏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又要有艺术的真实,才能有感染力。

03

让我们举两个纪录片组接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1.轮船在海上航行,海浪冲打着甲板,一个全景,一个近景两个镜头,影片段落需要风浪拍打甲板的效果。

2.夜间海水涨潮的时候,小船还在海上,一会儿被顶到浪尖上,一会儿下来,船上的人抱着桅杆很害怕。这样内容的画面有3个镜头:一个是浪头,一个是小船,一个是船上人抱着檐杆。

3个镜头组接成一个完整的由海浪起伏和人惊恐的表情而表现出的紧张危险、扣人心弦的节奏。

这两个例子都是气氛剪辑。镜头组接的节奏,反映在规定情景中人物情绪的起伏。常规的纪录片组接无论3个镜头是否按1、2、3的顺序组接,还是3、2、1的顺序进行组接,其效果都是直接叙事。但如果剪辑采取镜头分切的方法组接,镜头则会产生其新的含义。

第一个例子,剪辑师客观地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海浪撞击甲板时的韵律,需要剪辑出这一段的节奏,造成海浪反复拍打着甲板,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其强弱的节奏处理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强烈的镜头感染力。

第二个例子,剪辑师要把自身放在抱桅杆的人的心理状态中,进行三个镜头的分切剪辑。这是经过外部镜头的组接产生的一种节奏,在渲染紧张刺激的气氛的同时,产生新的含义,增加其艺术感染力。

理智与激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充分体现着理性思维对于情感活动的引导和深化。剪辑纪录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不可忽略那一份责任感、道德感和荣誉感。因为这里表现出的是符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人类真实情感。

我记得有人说过:“纪录片最好不要使人看出人为的痕迹,不让观众感到有人为的雕琢感”。但当我们围绕着一个主题,把成百上千的镜头组接成一个整体,似乎让观众感觉都是在直接叙事,但其实选择本身就是在传达一种情绪,或者传达一种可感觉的信息,这已经加进了我们的创作。

《周恩来外交风云》中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一段,原本是一条《新闻简报》的报道,素材只是泛泛地陈述报道。在这段原素材中,我反复揣摩毛主席讲话时的神态、口型、动作等,把其中最具表现力的内容从完整的纪录片镜头中截取出来,结合解说词重新分切组接。毛主席轻松诙谐的神态、随意自如的手势,与解说词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仿佛此刻毛主席说的就是这样的台词,而其他人的反应也是呼应毛主席的话,俨然现场的真实记录一般。

这些镜头实际上是毛主席会见尼克松的内容重新剪辑的结果。这种叙事处理,让毛主席气度非凡的领袖气魄、高屋建瓶的哲人风采展露得更为淋漓尽致,从而使影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图文部分来源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剪辑菜鸟的成长,从学会剪辑纪录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