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自由职业者,你了解多少?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描绘的17世纪“家庭与工作场所的逐渐分离”,不期然构成了当下数字化生存的反写。
今天,家庭,或其他空间与工作场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混合办公、非共时沟通成为一种潮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工具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好的工具,如何让工作更自由?
北京海淀区的一座大厦里,律师徐驰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与几百公里外的客户进行洽谈。桌旁的平板电脑展示着满屏的法律文件,云端还储存着上百G的文件。
中午饭点时分,北京城西北郊的中关村创客小镇里,年轻的设计师李超在群里收到了甲方“我觉得还是回到第六版好”的消息。李超并没有暴躁起来,而是不慌不忙地在钉钉项目里找到更新记录,迅速从十几个版本里找出“第六版”。
如今,很多工作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华灯初上,一天的工作伴随着晚高峰的到来宣告结束。杭州的张医生手机上弹出一条钉钉消息,称一名女士因突发状况入院。医院,张医生打开“移动医生工作站”,在线指挥现场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CT检查。CT报告上传到平台,张医生在家里看着检查结果,大致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及时专业的医嘱。
年,新周刊在其中一期杂志的封面,向彼时的中国社会提了一个问题:“互联网就是新生活?”
出刊23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回答这个问题:是的,互联网不仅是新生活,还能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
而推动这一切的催化剂,正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不断迭代更新的先进生产力工具。
万物互联是21世纪的重要足迹如果把完全脱离于公司和组织机制的劳动者称为自由职业者的话,那么新自由职业者的出现,则与混合办公的流行和办公软件的加持有必然关系。他们依然是一个公司或者团队的一员,掌握核心技能,例如律师、设计师、知识团队、医生。他们纷纷奔向线上、实时录屏、非共时沟通,将专业发挥到极致。01超高效率时代的困局接通新周刊的线上采访时,徐驰刚刚回到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他告诉新周刊,这段时间的工作节奏和之前相比“稍微平稳了一些”,但他还是把自己绷得很紧。
徐驰是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年,出于对律师“高大上”的憧憬,徐驰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他回忆起刚入行跟着师傅边干边学的时候,做案子和写材料都是依照传统的按部就班方式,只靠自己去完成。“假如中间事情太复杂干不过来了,就让几个同事临时搭一把手。”
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累积,徐驰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了很多客户口中的“大律师”,但也开始发现过去那套工作方式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寻求更高效的方式、更强大的工具。“起草一份合同,可能需要耗费48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不断打电话、发消息催促,恨不能现在、立刻、马上就拿到拟好的合同。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低质量的沟通里。”徐驰说。这并不是徐驰一个人的困扰——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设计公司CEO,李超也深有体会。
“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设计团队里的小伙伴们同时会在多个项目里,每个项目会产生各种‘最终版’‘最最最终版’‘打死也不改版’的设计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都动辄几百兆,甚至超过1个G。”
迅速整理、调整方案,是乙方必备的能力。在27岁的李超眼中,用传统的方式做设计工作也不cool——尤其当遇上复杂项目的时候,这样的文件管理将会是一团乱麻,整个项目的产出也会大打折扣,更不用说追求更好的创意了。
在这个需要大量创新和超高效率的时代里,怎样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和工作协同,成了不少企业面对的难题。
徐驰和李超决定使用更好的生产力工具去破局,把单线程工作切换到“多线程协作”方式里。
02“工具控”的选择在和新周刊“云聊”的时候,徐驰在办公室一边介绍自己的团队,一边展示放在钉钉上的项目看板和知识库。每一个项目的内容和负责人,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在这之前,徐驰经常为如何高效管理这些项目而倍感头疼。
徐驰的客户以科技公司和医疗行业企业为主。年,在客户的推荐下,徐驰试用了钉钉Teambition——一款项目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专业出身的徐驰对工具运用有很强的思维。经过小范围测试,徐驰发现,平台在线化、透明化的流程让客户能实时了解到项目的每一步进展,同时团队成员也能参与进来学习以及共同服务客户。
强大的工具,能让很多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客户的电话催促变得越来越少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也比之前高了不少。徐驰自己在团队常法服务中的工时占比从最高时的接近20%,降到了如今的3%,这也意味着可以把“大律师”的专业能力,从5个项目的瓶颈,扩展到同时可以服务30多个客户项目。
与此同时,李超也从国潮新消费大会中缓了过来。在国潮强势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概念成了新的流量密码,同样也是设计师们崭露锋芒的平台。
鲜为人知的是,主导这场国潮大会的全部设计,正是李超和他的设计伙伴们,平均不到25岁的一支团队。
从接到这场大会的项目需求到大会上线,准备时间不到三个月,10人工作室要设计完成出22场主题演讲、9场圆桌对话主视觉设计,同时还需要对接外部11个团队。在外人看来,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一群有文青范的设计师挑战非常大。
面对这项被外人看作是不可能的任务,李超的团队很快给出了解法,并为每个分组划分不同的工作流。工作流中的几百项任务,都放在了钉钉Teambition中一一同步。团队还建立了一个可以自动更新的顶层文档,让新老朋友都能了解到项目的上下关系。
做项目的一个难点,就是让所有人迅速掌握所有细节和变动,跟上进度。李超认为自己是一个“工具控”。早在第一次创业之初,李超就对市面上所有的协同工具都试了个遍——不论是国内流行的飞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