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汇报」
帕瓦罗蒂版《我的太阳》在层高9米的空间里回响,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果蔬特有的芬芳,提醒着人们:这不是某个音乐厅,而是一家超市卖场。
上午十点,有这首那不勒斯民谣助兴,顾客们沉浸在挑拣商品的快乐里,似乎眼前每样东西都有了神采。大润发超市“音乐总监”兼店长张惠国也被自己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所感染,当即决定:“青菜2块3,卖了四百公斤,明天追加订单!”
因大润发商超每年投入一百万来播放背景乐,精心定制季度歌单而在网上火出圈的张惠国也被网友们戏称为“百万DJ”。这张在全国余家门店同步的歌单,囊括着古典乐、流行乐,横跨国潮、欧美等曲风,甚至还接受顾客评价、点单。
让顾客购物时不会被背景乐所累、所扰,甚至还能逛出享受——这是音乐爱好者张惠国凭借直觉的选歌标准。
他所不知的是,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语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背景乐正基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而日益受到重视。
在超市、商场、餐厅乃至理发店,如何用适宜的音量、音调、音质、节奏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适宜的生活“氛围感”,“这正体现着城市的一种风格和基调”,专家们这样注解。
放什么、怎么放都经过精确计算
早晨8点,舒缓温柔的《致爱丽丝》准时响起,大润发闸北店开门迎客。
步入超市,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音源,三个音响为一组,高度、角度竟都有讲究。“让音源像金字塔般,笼罩下方空间,声波折射、反射间产生了合适的混响”。
张惠国口中的“门道”,在顾客这里的直观感受——不会炸耳,心情愉悦。
第一波客人是喜欢赶早的老年人,四四拍、四三拍的舒缓音乐是专门为他们播放的,“太激烈的节奏一旦超过老年人心率,就会听着难受”。临近中午,客人少了,改换轻松愉快的流行乐,也便于员工们边哼歌边补货,干活都更有力气了。晚上10点即将关张,“小哥”费玉清的《晚安曲》登场,这也是张惠国的精选,“有些地方闭店时喜欢用《回家》,我觉得《晚安曲》寓意更好,让人觉得明天有希望”。
走进超市的音乐“中枢”广播室,张惠国熟练操作着一套音乐广播系统。这里连接了超市逾70个音响,“入口区、生鲜区、电器区等区域的音量都分开控制,这里也有讲究”,入口处的声音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生鲜区的背景乐不能打扰顾客询价或讨论菜品;通道上音乐要稍微响一点,货架边音乐轻柔一点……
作为音乐发烧友,他对均衡器还进行了微调,精确计算过,“卖场里高音每秒传播60厘米,低音每秒传播40厘米,由此把音乐调整到柔软、舒适的区间里”。
用音乐与顾客交心
20年前,张惠国刚成为大润发闸北店店长。起初,他根本无暇顾及人们会听什么音乐,如何提高来客数、客单价是他